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元描述: 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以开放、创新、融合的姿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世界级湾区。
吸引人的段落:
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湾区,四座闪耀的明珠,各自绽放着独特光芒,却又彼此交织,共同谱写着繁荣与进步的乐章。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充满无限潜力的区域,四个充满希望的合作平台——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共同撑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天地。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奏响了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序曲”。五年多来,四大合作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为湾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横琴,琴澳一体化加速推进,打造中医药科技产业高地;前海,“特区中的特区”蓬勃发展,成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桥头堡;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引领湾区创新发展;河套,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这四个合作平台,如同四条奔涌的河流,汇聚成湾区发展的大江大河,共同推动着粤港澳大湾区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横琴:琴澳一体化,共建“中医药之都”
政策优势,吸引澳资企业
横琴,这座曾经的荒芜小岛,如今已成为粤澳合作的“桥头堡”,琴澳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按15%税率征收、琴澳产学研合作项目联合资助、“促进与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的扶持办法”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吸引了越来越多澳门企业进驻横琴。截至6月15日,横琴合作区实有企业55954户,其中澳资企业6298户,较合作区成立之初增长35.82%。
澳门嘉华药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文玲,亲眼见证了横琴的发展变化。她将公司旗下的中医药项目落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致力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产业园区。
“横琴拥有独特的政策优势,特别是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横琴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科研资源,让我对横琴的发展充满信心!”林文玲说。
“丝滑过关”,促进人员交流
2023年3月1日,横琴合作区正式实施封关运行,横琴口岸人员车辆双向实现“丝滑过关”。截至6月17日,海关在“一线”累计验放跨境车辆超65万辆次,同比增长13%。
人员进出更加便利,物流资金流更加高效,琴澳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横琴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抓手。
“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打造产业联动发展模式
横琴合作区以“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吸引着各路人才,为澳门经济多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今,各类企业纷纷进驻横琴,优秀人才看好横琴,不少澳门年轻人购买了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住房,参加“琴澳旅游团”人员可“团进团出”多次往返琴澳……横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展现独特的魅力,正朝着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高地的目标迈进。
前海:深港联动,打造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特区中的特区”,汇聚深港优势
前海,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承载着深港合作的重大使命,正以开放、创新、融合的姿态,打造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从繁忙的工地到林立的高楼,前海的变化令人惊叹。7年前,从香港来到深圳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工作的香港青年张海瑶,亲眼见证了前海的飞速发展。
“入驻企业越来越多,配套也更加完善。公司规模、营收都在不断扩大,我们施展的空间也更广阔。”张海瑶说。
对在前海合作区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将前海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展至前海合作区全域……一系列政策利好,吸引着越来越多香港人才来前海追梦。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拓展合作空间
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公布,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
“前海港企贷”落地,港澳23类专业人士经备案(登记)即可在前海执业,“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发布……一系列政策的落地,让前海对香港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数据显示,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已超1万人,前海注册港企9055家,注册资本9469.47亿元。今年1至4月,前海新增外资注册企业489家、同比增长42.6%,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同比增长226.4%。
“建设着眼大湾区、服务大湾区的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深港两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正朝着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新中心的宏伟目标迈进。
“前海有其特殊的使命、特别的要求,也有特定的期待,这就是前海‘特区中的特区’之要义所在。” 深圳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说。
南沙:深化合作,打造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软硬联通”,推动湾区融合发展
南沙,这座充满活力的湾区明珠,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大湾区发展,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广州市首个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试点项目——新鸿基地产庆盛枢纽TOD项目建设正酣。项目负责人黎祥掀感叹道:“我兼顾香港、广州两地事宜,每周坐高铁往返,两地就像同城。”
南沙站一期开建在即,一小时内通达大湾区主要城市;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港开航;南沙期货产业园地上主体结构开工……南沙发展捷报频传,展现出蓬勃的活力。
2022年6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印发,提出“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后,项目报批时间大大缩短。我本人也通过资格认可,得以跨境执业。”黎祥掀说。
南沙坚持“软硬联通”,持续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为湾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引领湾区创新发展
南沙正加快构建第三代半导体和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深海空天、全空间无人体系等前沿领域,培育低空经济、可燃冰等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引领湾区创新发展。
“我们将持续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增强大湾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表示。
河套:科技创新,共绘深港合作新篇章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河套,这片曾经的荒芜滩涂,如今已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端科创资源汇聚。
深港协同创新中心44层俯瞰,一栋栋产业楼宇拔地而起,建设现场热火朝天。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汇聚16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1.5万名科研人员。2023年8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印发,提出“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香港的科研优势叠加深圳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可谓珠联璧合。”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克说。
河套合作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香港高校科研团队。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5所高校陆续设立了10个创新研发平台和一系列创新孵化载体。
“我们将进一步叠加‘香港创科’和‘深圳转化’优势,勇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锋。”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说。
深港共同编制“联合政策包”、开展“科汇通”试点、打造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河套合作区竞相涌现。
常见问题解答
Q1. 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分别是什么?
A1. 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分别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Q2. 四大合作平台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A2. 横琴:政策优势,吸引澳资企业;“丝滑过关”,促进人员交流;打造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高地。
前海:深港联动,汇聚深港优势;拓展合作空间,“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南沙:深化合作,打造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软硬联通”,推动湾区融合发展;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引领湾区创新发展。
河套:科技创新,共绘深港合作新篇章;“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深港优势互补,共绘深港合作新篇章。
Q3. 四大合作平台的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何意义?
A3. 四大合作平台的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推动湾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打造世界级湾区提供坚实支撑。
Q4. 未来四大合作平台将如何发展?
A4. 未来,四大合作平台将持续深化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共同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开放融合的湾区发展新格局。
Q5. 普通民众如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A5. 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了解湾区发展政策、参与湾区相关活动、支持湾区企业发展等方式,为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Q6.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如何?
A6.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继续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湾区。
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以开放、创新、融合的姿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世界级湾区。未来,四大合作平台将继续深化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共同谱写湾区发展的新篇章。
注: 本文参考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并结合自身理解进行创作,旨在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深入的解读。
